中國男籃十人海外留學!成功走出國門!
來源:24直播網2025-08-26 07:42:00自我看球的那天起,我時常被媒體與球迷提及的兩個詞便是“留洋”與“閉門造車”。這似乎成為了我們體育界的一種常態,很多時候,這僅僅只是口號上的呼喊。
對于許多運動員來說,追求更高的收入與更少的工作壓力是人之常情,因此留洋往往看似是一個雙贏的選擇——你愿意去,也得人家愿意要。而現實是,很多時候球員的決定并不總是能夠左右結果。由于種種原因,留洋并未形成大規模的趨勢。
然而,在最近的亞洲杯上,王俊杰的亮眼表現給了我們太多的觸動。他作為近二十多年來唯一一位未經歷傳統青訓、沒有CBA經歷,直接從校園籃球進入國家隊正賽名單的球員,再次讓我們看到了走出去的意義。
如今,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——2025年中國籃球的“海外兵團”。與以往主要流向NBA的路徑不同,如今的選擇更加多元。
一方面,有如楊瀚森這般被NBA選秀選中,簽訂四年新秀合同的球員;也有曾凡博以Exhibit 10合同簽約籃網的例子。林葳則選擇了落選NBA后加盟發展聯盟德克薩斯傳奇。這些球員都在尋求更廣闊的舞臺。
另一方面,歐洲職業聯賽、NCAA等也是我們的選擇。余嘉豪放棄CBA百萬年薪,選擇加入西甲畢爾巴鄂俱樂部。王俊杰、趙維倫等人則選擇了NCAA的路線。粗略統計,至少有10名男籃球員在歐美效力,這一數字打破了過去的局限。
這一現象不僅體現了球員個體突破舒適圈的勇氣,更標志著籃球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。從社會輿論的角度看,人們越來越明白:不是每個時代都有姚明、易建聯,成功并不只意味著要在NBA打球。年輕的球員,應當勇敢地走自己的路。
到了2025年,中國籃球的海外兵團呈現出群體性、多層級、跨性別、不同年齡段等特征。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,只有形成梯隊化留洋生態,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進步。
日本足球的崛起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他們不只盯著明星球員,而是采用“多聯賽滲透”的策略,在各個級別的聯賽中都有日本球員的身影。他們背后的留洋大軍數量龐大,這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。
回到籃球的話題,我們必須承認國內聯賽培養人才的能力是有限的。假如有一天,中國男籃國家隊集訓中有多個NBA、NCAA以及歐洲球員同時出現,那將是一幅美麗的畫面。
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我們需要借鑒別人的經驗。我們的后衛球員來自各地,而像西班牙、希臘這樣的老牌強隊都在歸化美國后衛來強化自身實力。而我國則應著眼于全國各地的人才培養與輸送。
留洋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突破,更是為了帶動整個系統的認知進化。姚明對此有著深刻的預見性:“我們感到了一種從‘冷兵器’到‘熱兵器’的轉變的壓力。”只有真正融入那個環境,我們才能了解最先進的籃球是怎么打的,才有可能變得更強。
崔永熙等人是這條路上的開拓者和破冰者。王俊杰在亞洲杯上的自如表現,正是他在美國打下的比賽基礎所賦予的。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也是由有識之士掀起的思想文化變革。籃球、足球是高度社會化的項目,我們應從中吸取經驗教訓。
希望這些留洋的球員能成為中國籃球的“有識之士”,同時也期待中國籃協能從組織層面進一步完善國內外銜接機制。如何將留洋從個體行為升級為系統性人才戰略?如何管理好、服務好這一群人?這將是未來的一大課題。但無論結果如何,走出去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嘗試,沒有失敗可言。
陳國豪加盟廣東隊,高轉會費+大合同,直指總決賽!